近日,多地图书馆纷纷挂出“禁止甩手放娃”的警示牌。据媒体报道,湖南省衡阳市图书馆每天有近百名无人看护儿童在馆,家长给孩子点外卖,让孩子在图书馆待一整天。由于缺乏看管,孩子时常追逐打闹,破坏公物,给馆内环境带来不小影响。
图书馆的免费冷气、安全环境,让无数家长视其为解决暑期“看护难”的理想方案。然而喧嚣声背后,公共空间的边界正被粗暴践踏,知识的圣殿滑向无序的“临时游乐场”。
“甩手放娃”家长的日常操作,已形成一套标准化流程:早晨行色匆匆地将孩子“投放”至图书馆,留下一句“下午5点来接,午饭订了外卖”;中午外卖员穿梭于书架间送餐;傍晚闭馆时,工作人员却常发现还有孩子孤零零等待迟到的家长。
在一些图书馆内,有孩子将厕所门锁反锁用于“藏书”,用饮料泼洒电子设备,将阅览区变成“躲猫猫”战场。知识的殿堂沦为游乐场,最终买单的是全体读者——被搅乱的阅读宁静、被损坏的公共资源、被挤压的工作人员精力。
当公益的包容被过度消耗,图书馆的警示牌挂起时,一场边界之争已不可避免。
法律层面,家长的监护责任不容推卸。图书馆的职责是维护运营秩序,而非承担保育工作。当家长将孩子独自留置馆内数小时,实则是将监护责任强行转嫁给公共机构。一旦儿童发生意外伤害或造成他人损失,责任归属将陷入复杂纠纷,而最大的受害者始终是孩子本身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认知的偏差。部分家长将“未让孩子沉溺电子设备”或“身处书卷环境”等同于尽责,却忽略了行为引导与规则教育才是核心。殊不知,这种“在场式缺席”比单纯缺席危害更大。即便有家长在馆内陪同,若只顾低头玩手机,对孩子破坏公物、干扰他人的行为置之不理,也是用身体在场掩盖教育缺席。
社会结构性矛盾也不可回避。双职工家庭暑期“看护难”确属现实痛点,但将图书馆当作低成本解决方案,本质上是以牺牲公共利益来弥补社会服务不足。
重构公共空间的温度与秩序,需多维破局。
图书馆需从被动抱怨转向主动管理升级。硬件上,可借鉴“空间分龄”策略:设置独立儿童阅读区,通过软隔断与色彩区分空间,配备防撞设施与专用书架;服务上,招募志愿者开展趣味阅读活动,将无序嬉闹转化为主题故事会、手工课堂。社区与学校也应成为托管主力军,如安徽省枞阳县通过政府、社区、图书馆三方联动,开设公益托管班,将闲置教室、文化站转化为“第二课堂”。
图书馆禁止“甩手放娃”,绝非将儿童拒之门外,而是拒绝以“无奈”为名的责任放弃。事实上,每一本被轻拿轻放的书册,每一次专注的低语交流,都在向孩子传递:公共空间的美好,源于对他人与规则的敬畏。这是比冷气更清凉、比书本更深邃的暑期成长课。
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7期、8月18日出版的《民生周刊》杂志
本刊评论员于海军
牛策略-牛策略官网-免息股票配资-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